新闻中心 /News
JN江南官方网站邹韬奋是新闻出版界巨擘、抗日救亡运动先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
JN江南官方网站邹韬奋是新闻出版界巨擘、抗日救亡运动先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邹韬奋原名邹恩润,生于福建永安一个破落官僚家庭。父亲希望他成为工程师,送其就读福州工业学校及上海南洋公学机电科,但他因对数学、物理毫无兴趣,最终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,开启文学与新闻生涯。毕业后,他曾在工商界任职,积累了经营经验,1926年接手濒临停刊的《生活》周刊,凭借平民化语言和贴近民众的选题(如职场困惑、家庭矛盾),短短三年将发行量从2000份提升至15万份,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。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“实业救国”转向“救国”,以笔为刀,直面社会黑暗。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主持的《生活》周刊成为批判妥协政策的阵地。1936年,他与沈钧儒等七人因组织“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”呼吁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被以“危害”罪逮捕,史称“七君子事件”。狱中,他坚持写作《经历》一书,揭露当局,引发国内外声援。最终迫于压力,于1937年释放七人JN江南官网。出狱后,邹韬奋直言:“可以告慰大家的是没有背叛大众,没有说过辜负大众的话。”
邹韬奋虽非党员,却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。1937年武汉会面时,周恩来称其道路为“中国知识分子走向的典范”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邹韬奋因文化界,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职务,香港,并在周恩来安排下秘密转移至苏北抗日根据地。弥留之际,他多次申请入党,周恩来考虑到其党外身份更利于工作,婉拒其生前请求。直至病逝后,中央方追认他为党员,称此为其“毕生夙愿,亦为吾党光荣”。
因坚持抗日立场,邹韬奋一生六度。1933年因特务暗杀威胁,他欧洲,考察资本主义危机与苏联建设,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,写下《萍踪寄语》等著作,提出“生产工具必须社会化”。1941年香港沦陷后,他化装成痨病患者穿越日军封锁线,进入苏北根据地。即便身患耳癌,他仍坚持写作《患难余生记》,记录根据地实践,称“看到了新中国光明的未来”。临终前,他嘱咐骨灰送往延安,遗嘱中写道:“请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,如其合格,请追认入党。”
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(后与读书、新知合并为三联书店)是进步文化的堡垒,鼎盛时拥有56家分店,出版千余种进步书籍。即便在“文化围剿”下,他仍创新经营模式,如公开招募读者股金、建立全国通讯员网络,使书店成为“无孔不入”的力量。赞其“热爱人民,真诚地为人民服务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这一评价后被镌刻为“韬奋精神”的核心。
邹韬奋临终前为子女留下遗嘱:长子邹家华学习机械,次子学医,女儿从事文学。邹家华后任国务院副总理,践行父亲“实业报国”的遗愿。尽管一生颠沛流离,邹韬奋始终以家庭为后盾,其妻沈粹缜在中保护子女,穿越战区,最终在庇护下团聚。
邹韬奋的一生,是知识分子从爱国情怀走向信仰的缩影。他以笔为旗,以书店为阵地,在黑暗中点燃希望,最终以生命诠释了“韬奋精神”——不仅是新闻出版界的楷模,更是民族气节与人民立场的永恒象征。